閱讀提示:歷經(jīng)風(fēng)雨千秋的霍州署衙,仿佛還能聽到驚堂木下那一聲低沉的“威武”堂威,;鬼斧神工般的七里峪,,似乎還能看到太行山下那一段神奇的自然變遷;當(dāng)盲人說書先生端坐在鼓樓之下,,揚(yáng)起胡琴,,唱出那一聲聲地道的霍州古音,頓時贏得正的旁邊吃霍州饸饹面年輕小伙的擊掌叫好……這里是霍州,,它有著悠久的歷史,,因有特殊的地勢,自古霍州人就少有外出經(jīng)商,、做工,、逃荒的事兒,這便有了古聲古韻的霍州方言,,更留下了一段段傳奇,。
走進(jìn)霍州,讓我們一起領(lǐng)略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鼓樓風(fēng)采,,觸摸霍州署衙外威武的譙樓歷史,,呼吸七里峪景區(qū)純正的天然之氧,品嘗美如軟玉的登高饃饃,,端聽盲人先生原汁原味的“請愿書”,。
觀霍州 一樓一衙兩峪場 歷史悠久源遠(yuǎn)長
觀霍州,當(dāng)先看鼓樓,!鼓樓,,又稱文昌閣,位于霍州市中心,,歷史悠久,,聞名遐邇,始建于明萬歷十一年(1583年),,建筑面積225平方米,,底部磚砌十字卷拱式,通道貫穿東南西北四條大街,;上部為八卦琉璃罩頂,、三重檐十字歇山全木閣樓;總高27米,,在閣樓一層四周屋面楣額上方各懸掛貼金匾額一塊,,東為“護(hù)國安民”,南曰“輔元開化”,,西書“覽秀西河”,,北有“保障冀北”;樓上二層回廊外沿設(shè)有觀景臺,,木制圍欄,,刻有五彩繽紛的各式花鳥圖案,屋檐采用琉璃簡瓦覆蓋,,在每條脊的戧脊頭分別裝置二十八星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獸,,工藝精湛;各層檐角起翹,,加以檐下斗拱重疊,,宛如云朵簇?fù)恚o人以凌空欲飛之感,。
鼓樓,,對霍州影響深遠(yuǎn),直至今日,,霍州市的四條主要大街,,均以鼓樓東、西,、南,、北命名。沿四條主街看去,,均是霍州老居民生活居所,。
沿鼓樓東大街走數(shù)百米,就是聞名于世的霍州署衙,,也是當(dāng)?shù)氐臉?biāo)志性旅游景點(diǎn),。霍州署衙,,始建于唐代,。原建筑于元大德七年(1303年)地震損毀,次年重建,,后經(jīng)明清兩代增補(bǔ)修葺,,日臻完善,占地3.85萬平方米,,分中軸線和東西輔線三大建筑群及一些署外建筑,,多為元、明,、清遺構(gòu),。
霍州署衙是中國現(xiàn)存唯一的古代州級衙署,與北京故宮,、河北保定直隸總督府,、河南內(nèi)鄉(xiāng)縣衙共同構(gòu)成了古代從中央到地方的四級官衙體系,。唐時,為尉遲恭師府行轅,,元代曾作皇帝行宮,,清康熙皇帝、慈禧太后曾在此駐蹕,。著名古建筑專家梁思成先生1934年考察元代州署后,,稱之為中國建筑歷史上“滑稽絕倫的建筑獨(dú)例”,眾多專家,、學(xué)者對霍州署這組古建筑群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,。
建成以來,霍州署一直作為歷代官員辦公的主要場所,,1996年被國務(wù)院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(hù)單位,。
現(xiàn)在的霍州署衙,經(jīng)過數(shù)次修繕,,已經(jīng)初步重現(xiàn)當(dāng)年的風(fēng)采和威儀,,當(dāng)?shù)卣ㄟ^古代官場中關(guān)于“廉”文化的推廣,較好地將霍州署衙文化傳播開來,,成為臨汾乃至山西旅游的精品景區(qū),。
霍州歷史悠久,除了鼓樓和霍州署的人文景觀外,,還因?yàn)榫o靠太行山脈,,逐步開發(fā)形成了七里峪、陶唐峪等秀美自然景區(qū),。
七里峪風(fēng)景區(qū)位于中鎮(zhèn)霍山的北部腹地,,東接沁源縣靈空山,北連靈石縣石膏山和介休市綿山,,距市區(qū)16公里,,是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,旅游總面積15萬畝,。該景區(qū)山清水秀,、怪石林立、洞深谷奇,、氣象萬千,。景區(qū)內(nèi)五龍壑、滴水崖瀑布,、雙乳峰,、南天門、石人溝,、石崖奇松,、華北天然落葉松保護(hù)區(qū),、八仙洞等景點(diǎn)各具特色,天然草坡連片接天,,原始森林遮天蔽日,。
陶唐峪風(fēng)景區(qū)位于市區(qū)東南20公里霍山南部,游覽面積約40平方公里,,史稱陶唐谷。清嘉慶三年《陶唐谷重建玉泉寺碑記》曰:因堯帝避暑而名(帝堯,,姓伊祁,,名放勛,傳說他曾先后受封于陶地和唐地,,故號陶唐氏,,堯是他的謚號,是史載我國上古五帝之一,。其活動年代推斷約在四千二百年前左右,,當(dāng)時,中華民族正處于原始社會末期,,即部落聯(lián)盟時期,。傳說堯帝建都平陽,今臨汾市,,立行宮于霍州,。嗣后,堯廟于平陽,,堯祠在霍州),。陶唐峪集璀璨絢麗的民族文化、歷史悠久的古代建筑和優(yōu)美奇異的自然風(fēng)光為一體,,是中國古代十大名山“中鎮(zhèn)”霍山的主要景區(qū)之一,。入谷溯流而上,先后有浮橋,、仙女池瀑布,、仙女池、堯王避暑山莊,、招魂樓,、水簾洞、犀牛石,、滴水崖瀑布,、五龍池、大溝叉瀑布,、石門,、觀峰峽,、一線天、擎天玉柱峰,、槐樹溝瀑布,、階水凹瀑布、玉泉寺,、龜山,、蓮花山等景觀。整個景區(qū)由堯帝行宮,、五龍池,、石門山水三個部分組成。陶唐峪峰奇石麗,,瀑布優(yōu)美,,峰回路轉(zhuǎn),曲徑通幽,,山水合一,,韻味無窮。以“峰奇,、石麗,、水美、谷幽”為特色的自然風(fēng)光,,堪稱該景區(qū)四絕,。
吃霍州 一面一饃一燒餅 最美還屬“桃花香”
說起霍州的美食,看過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的觀眾都會對該紀(jì)錄片《心傳》和《家?!穬杉谢糁輦鹘y(tǒng)美食饸饹,、莜面涼皮、蕎麥碗托,、茴香燒餅,,還有造型各異的霍州棗花年饃等記憶猶新,這些美食,,也著實(shí)讓霍州這座城市火了一把,!在這部紀(jì)錄片中,讓人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霍州年饃,?;糁菽牮x又稱霍州登高饃,是一種無堿蒸饃,,風(fēng)味獨(dú)特,、花樣繁多、造型逼真,因其選料考究與工藝獨(dú)特,,可在常溫下放置3個多月不變質(zhì),。按照霍州習(xí)俗,霍州年饃是春節(jié)待客的主食,,根據(jù)形狀,,又可分為“登高”棗花”錢串”手”兔”等樣式,極具地方特色,。而與霍州年饃一樣具有地方特色的,,還有茴香燒餅這一美食。
去過霍州的人都知道,,霍州燒餅是直接放在火爐中烘烤而成,,整個面餅添加大量的茴香,尚未入口,,就可以聞到茴香味和燒餅味的融合,讓人欲罷不能,。在燒餅的正中間,,往往會看到一個“福”字,,這是燒餅師傅特意添加上的,。據(jù)霍州當(dāng)?shù)厝苏f,霍州燒餅在烘烤之后,,邊緣會焦黃,,但中間還是面粉的白色,這中間的一片白不好看,,所以燒餅師傅就刻了一個帶有“?!弊值挠≌拢诤婵緯r,,印上一個“?!弊郑幸环N“把福吃在肚子里”的美好寓意,。
說完了霍州的饃和燒餅,,接下來自然要說霍州饸饹面。其實(shí),,饸饹面并非霍州特產(chǎn),,而是整個山西的特產(chǎn),山西各地幾乎都有各自特色的饸饹面,,而霍州饸饹面和其他地方在做法上有著明顯區(qū)別:用精粉加堿水和面,,要和得不軟不硬,煮熟后用涼水過三遍撈出,待面中水分退去后,,用清油搓一遍,。如此精工細(xì)作,造就了霍州饸饹面“色黃帶光,、不糊不斷,、香脆可口”的獨(dú)特口感。
霍州饸饹面是當(dāng)?shù)丶t白喜事的必備吃食,,有些人家還傳承古風(fēng),,用加了肉丸、燒肉,、酥肉等食材的饸饹面待客,。這種加了特殊食材的面,有一種“人面桃花相映紅”的感覺,,故被當(dāng)?shù)厝朔Q為“桃花面”,。
霍州當(dāng)?shù)厝私榻B,霍州桃花面已流傳了幾百年,。清時,,著名戲曲家、傳世名劇《桃花扇》的作者,、孔子六十四代傳人孔尚任來霍州游玩,,住宿在知州孔興璉宅中。一天,,孔興璉陪同孔尚任到陶唐峪拜謁堯祠,,中午在堯祠用飯,吃的便是霍州饸烙面,。只是為了照顧孔尚任這樣的貴客,,廚師特意在饸烙面里加了燒肉、酥肉,、丸子等食材,。一路游山玩水,孔尚任早已饑腸轆轆,,看到美食上桌,,拿筷便吃,一碗吃完,,意猶未盡,,還想再吃一碗,等面時,,隨口問道這是誰做的飯,。祠堂里的人告訴他,這是桃花姑娘做的”??咨腥我宦?,連連點(diǎn)頭,拍手叫好“桃花面好,!桃花面好,!”從此,當(dāng)?shù)匕傩毡惆芽咨腥纬赃^的特加有燒肉,、酥肉,、丸子等的饸烙面稱為“桃花面”。
在霍州當(dāng)?shù)?,一面一饃一燒餅已然成為了當(dāng)?shù)刈钣忻奶厣〕?,但說到最美,當(dāng)屬“桃花面”,。
品霍州 古聲古韻說門神 一把胡琴“請愿”忙
說到門神,,大家都知道,門神畫里的兩個人物一個叫做秦叔寶,,一個叫做尉遲恭,。可說到為什么這兩個人成為門神,、是在什么地方成為門神的就鮮為人知了,。
在霍州當(dāng)?shù)?,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—— —傳說李世民在攻打霍州時,,夜宿霍州署衙中,夢見被他斬殺的霍州守將宋老生前來找他索命,,他從夢中驚醒,,久久不能入眠。第二天,,他找到徐茂求計,,徐建議讓秦叔寶和尉遲恭守在寢室門外。李世民聽從了徐茂公的建議,,當(dāng)夜就讓兩位大將守門,,果然一夜安然入睡。后來,,這個故事流傳到霍州城內(nèi),,百姓紛紛效仿,畫了兩位大將的圖像,,貼在自家門前,,求得兩位大將軍保佑全家安康如意。這個傳說在霍州流傳甚廣,當(dāng)代很多文化作品和影視劇作品,,也均參考此傳說為創(chuàng)作藍(lán)本,。
如果說,傳說證據(jù)乏力,,但下文的一段三弦書,可是數(shù)百年來霍州代代相傳的文化珍寶—— —面前橫放一張條桌,,桌上放一棗木雕刻而成的坐猴醒木,,一盲人先生端坐古式靠背椅,,左腳蹬甩板,,以此擊節(jié),,右膝上綁一扇小釵打花填空,懷抱三弦,,一聲驚嚇,,帶有濃厚霍州鄉(xiāng)音的板腔聲赫然響起……這就是霍州三弦書,又稱霍州請愿書,。據(jù)霍州地方志記載,,霍州三弦書因說書人多是盲人,又被當(dāng)?shù)匕傩辗Q之為“瞎子說書”,。每有盲人說書時,,堂前必擺放貢品,焚香明燭,;說書前,,先由主人凈手焚香,藝人懷抱三弦,、手彈“萬花船”曲牌,,有語無聲先吟接神歌一段,名曰“安神”,。而一旦聽說有哪里說書,,十里八鄉(xiāng)的人都會自帶板凳早早守候在說書堂會的門外,待說書人喝完茶,、調(diào)完弦后,,大家齊聚一堂聽書品調(diào)。說書期間,,掌聲和叫好聲此起彼伏,,整個場面異常熱鬧,。
從霍州民間藝術(shù)家李丑旦先生口中得知,霍州三弦書起源于何時,,因無歷史記載,已很難作出精確考究,。據(jù)藝人們追述,在清末,,三弦書已處于興盛時期,成為廣泛流傳于霍州的一種成熟的地方曲種,。它的流傳范圍只限于本地,所以稱為霍州地方書,,又因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,所以也叫霍州三弦書,。曲調(diào)分為曲牌和唱腔兩部分,,唱詞中又有書調(diào)和小調(diào)之分,,一般都用方言說唱,整個書調(diào)在表演發(fā)展過程中,,因受墜子,、眉戶,、道情等藝術(shù)的影響,,在唱法上也有不斷改進(jìn),。常用曲調(diào)有“萱花”畫扇面”繡荷包”虞美人”對花”破赤牛”送郎君”小寡婦上墳”鰥棍哭妻”等十多種,。
在霍州,很多老一輩的霍州人都非常喜歡聽三弦書,,三弦書也成為了霍州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,。
說霍州 純樸之風(fēng)代代傳 “州鬼子”竟是美名揚(yáng)
霍州,地理位置特殊,,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,,尤其是在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純樸的霍州兒女中,,更是涌現(xiàn)出一批英雄先烈,譜寫出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,。
說起這些革命故事,,不得不先提一個詞—— —“州鬼子”,!熟悉霍州的人知道,霍州周邊縣(市,、區(qū))的人,,都喜歡喊霍州人“州鬼子”,,很多外地游客在聽到這個詞時,,總會認(rèn)為霍州人“精靈鬼怪”,,故而有貶低的意思。實(shí)際上,,州鬼子”源自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一個動人的傳說。
抗日戰(zhàn)爭期間,,霍州是日寇在華北地區(qū)的重要據(jù)點(diǎn),當(dāng)時霍州的縣長姓段,,他兒子是霍州一所學(xué)校的老師。據(jù)霍州當(dāng)?shù)厝苏f,,段縣長和他的兒子都是愛國人士,因?yàn)槿湛鼙破?,這才當(dāng)了偽縣長,。有一次,,日寇走進(jìn)學(xué)校,,告訴段縣長的兒子段老師,只要誰說日語,,就給誰吃糖,,結(jié)果段老師將計就計,只讓孩子們吃糖,,卻一個人都不說話。日寇問為何不說話,,段老師說,,孩子們嚇得不敢說。就這樣,,孩子們吃了糖,,卻沒有一個人說日語,,日寇也無話可說,。
說完了段老師,更要說一說他的父親段縣長,。據(jù)《霍州志》記載:日寇來霍,向段縣長催討軍糧,,段答:無,。日寇繼續(xù)問道:沒糧,,當(dāng)?shù)厝顺允裁矗慷卧唬杭S,。
霍州民間的說法是,,后來日寇找來糞便,,段縣長面不改色食之,日寇無計可施,。而實(shí)際上,,段縣長早已將糧食送給了八路軍,幫助八路軍抗擊日寇,。
此事之后,,段縣長因?yàn)閼蛩9碜佣还碜臃Q為“州鬼子”,,又慢慢用這個外號稱呼所有霍州人,故而有了“州鬼子”的稱號,,民間更有“三個日本鬼子斗不過一個州鬼子”的說法。
時過境遷,,當(dāng)年的段縣長早已去世,但這段歷史卻被當(dāng)?shù)厝算懹浽谛模莨碜印钡姆Q號,,霍州人也漸漸接受,,并認(rèn)定這是一種美稱,是“智斗日本鬼子”的典范,。
霍州,一座有山有水有傳奇的城市,;霍州,一個有吃有聽有歷史的地方……霍州,,敞開有溫度有厚度有熱情的臂膀,,歡迎五湖四海的賓朋一覽秀美古城。
記者 楊全
責(zé)任編輯:付基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