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記者也會“流淚”
在一些朋友眼中,記者常常是缺席的“遲到大王”;在一些受訪者眼中,,記者常常是無所不能,、神通廣大的“無冕之王”,。然而,,對于我來說,,卻是一個在采訪過程中時常會遭遇“不快”和“質(zhì)疑”,,甚至因為委屈而痛哭流涕的一個普通女人,。
今年8月,,在報道“全面直擊我市‘幼升小’倒計時”這一新聞的過程中,我和另一名女同事深入市區(qū)幾所小學,,現(xiàn)場采訪“幼升小”最后的準備情況,,以及家長們領(lǐng)取“報到通知書”時的感言。然而,,我們前往市區(qū)一所公立小學采訪時,,剛一開口表明采訪的來意,那邊一個所謂的學?!柏撠熑恕遍_口沖著我們便是一聲訓斥:都是正常的招生工作,,有什么可報道的,出去,!出去,!”
盡管一開始便遭遇“當頭一棒”,但憑借著女記者特殊的“抗壓強度”,,我們二人依舊是以微笑應對“蠻橫”,,繼續(xù)向?qū)Ψ侥托慕忉屩舜尾稍L的目的、意義之所在,。此時,,看到校園通知欄上張貼有“入校須知”和“開學必備”的重要信息,正當我們準備拍攝下來作為寫作素材時,,這個“負責人”卻推搡我們,,接著吼起來:拍什么拍,搗什么亂,,叫你們出去,,沒聽見啊,快走,!”
面對這樣的情形,,說實話,對于我們兩個女人來說,,真有瞬間朝那個大嚷大叫的“負責人”對應回去的沖動,。然而,在我們的心里卻有一個聲音:冷靜,,冷靜,,完成采訪要緊,不能因小失大……”就這樣,直到我們走出校園大門,,那個“負責人”依舊在大門口死死盯著我們的去向,,從他如此“敬業(yè)”的舉動來看,可能是一名保安,。
采訪路上的酸楚,,不僅來自于陌生采訪者的不屑與刁難,就連家人也會偶爾因為我的“身不由己”而發(fā)出埋怨與不解,。
今年9月24日7時45分,,一名年輕女子從彩虹橋跳入汾河企圖自殺,幸好被汾河景區(qū)執(zhí)法巡邏大隊的隊員們奮勇救起,,彰顯了見義勇為,、人間大愛的正能量。
為了能夠第一時間全面,、準確,、如實地報道事件的前因后果,我和一名攝影記者前往事發(fā)現(xiàn)場進行詳細調(diào)查,。因為事件涉及的采訪者較多,,且必須一一針對性采訪,因此,,耗費時間相對比較長,。然而,就在當天,,由于老公工作時間的關(guān)系,,家人提前過中秋節(jié),全家老小十幾口人中午12時準時在吉縣老家,,等待我們二人歸來,。
“看看!都12點半了,,等回到家就快兩點了,,全家人都坐到餐桌前等你呢!就不能快點嗎,!”也許是著急趕路,,老公的一句話,,瞬間戳中了我委屈的“淚腺”,,眼淚止不住的吧嗒吧嗒往下流。
回到老家,,待聚餐完畢,,回過神來的老公不知如何表達歉意,他一個暖暖的擁抱卻再次惹得我淚如雨下。不過,,我知道,,這淚是甜的。
記者 成華
嘗甘苦溫暖相伴
2012年1月,,懷著對新聞工作無比憧憬的心情,,我開始了臨汾晚報的記者生涯。光陰荏苒,,歲月如梭,,轉(zhuǎn)眼已是4年時間。
回想這些年的工作經(jīng)歷,,感觸頗深,,曾有過面對采訪對象時的手足無措,經(jīng)歷過熬夜加班寫稿后的身心俱疲,;也曾有過新聞稿件首次發(fā)表后的欣喜和自己取得成績受到肯定的興奮,,但更多的則是自己對新聞行業(yè)的熱情、期待和憧憬,。
有一次,,我寫了一篇報道,晚上8時編輯打電話要修改稿子,,因為這是一篇負面新聞,,所以大家都格外慎重。我打車趕到單位修稿加班,,一直忙到晚11時才走上回家的路,。第二天早晨起床,我打開微信,,看到編輯凌晨發(fā)的內(nèi)容“終于回到家,,晚安啦!……”頓時,,一陣心酸,、一陣感動。我明白,,編輯的背后是記者的深入一線,、奮筆疾書,主任的修訂審稿,、社領(lǐng)導的審定簽發(fā),,那一夜,注定這些人也在挑燈夜戰(zhàn),。然而,,我知道這就是我們的工作職責,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,認同了編輯,、記者這個身份,,那就只能前行。
做媒體真的是一件很殘忍的工作,,它像一個巨型的“吸人機”,,一旦工作起來,會將你的時間,、生活徹底打亂,,飲食無規(guī)律,節(jié)奏?;靵y,,壓力無窮大,常常為了趕稿子而忘記吃飯,,甚至是為了工作而忽略了家人,。
去年,我連續(xù)3個月沒有回家,,直到訂婚時才見到父母,。當天晚上媽媽在電話里說:你從來沒這么瘦過,也從來沒有這么長時間不回家,,實在不行,,別干了?!甭牭綃寢屵@么說,,我對她發(fā)了脾氣,媽媽在電話那頭沉默了許久,,說了一句:媽媽只是心疼你,。”便掛了電話,。電話那頭兒的“嘟嘟”聲敲打在我心上,,是那么心痛,淚水如涌泉般模糊了我的眼,。事后的第二天降了溫,,第三天爸爸媽媽便出現(xiàn)在單位門口??吹皆诤L中瑟瑟發(fā)抖的父母等在大門口,,我一陣心酸。媽媽說:天氣降溫了,,給你送毛毯,?!?/p>
結(jié)婚后,,我們的生活很拮據(jù),,即使這樣,老公也不過問我工資的事情,。他總說:你掙得夠你花就行,。”可是,,我發(fā)現(xiàn)他越來越忙,,遠沒有談戀愛時自由輕松,常常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,。偶然的機會得知,,他如此辛苦的原因,竟然是因為怕我壓力太大,。
成為一名記者后,,我認為自己應該有擔當和責任,在采訪中遇到阻礙的時候,,依然能夠堅強面對,;在雙腿發(fā)抖的時候,依然能夠向前邁進,。未來的日子里,,我會走得更加堅定。
記者 梁娟
當記者并不簡單
去年記者節(jié)那天,,看著朋友圈里很多大學同學都在發(fā)有關(guān)記者節(jié)的信息,,我就在心里默默發(fā)誓:明年的今天,自己也要過上這個屬于自己的節(jié)日,?!睍r隔三日,2014年11月11日“光棍節(jié)”那天,,機緣巧合之下我有幸成為了臨汾晚報記者部的一分子,。
當一名記者是我上大學后一直堅持的夢想。上大學時,,我告訴自己:以后一定要成為像范長江和鄒韜奮那樣的大記者,,讓自己的名字徹響大地?!边@個目標支撐著我努力前行,。
很多人都認為記者是一個很“牛”的職業(yè),,憑著身上的“光環(huán)”可以隨便采寫,,可以幫別人解決很多問題,。于是乎,我們就成了他們手中的“槍”,,甚至還要依照他們的意愿指哪兒打哪兒,。
記得是今年6月份,記者部接到熱線:一名女士買了房子之后,,因為不合適,,想退房,但是開發(fā)商卻遲遲不肯退還定金,。
接到熱線之后,,我跟另一位記者一起去了解情況,騎電動車頂著烈日從市區(qū)一次一次往城東跑,。最后,,開發(fā)商終于答應3月之后退還定金。
第二天,,熱線當事人再次打來電話,,本以為我們幫她解決了定金問題,她會對我們說聲“謝謝”,。哪料到,,對方開口就說:“我這個事情你們不能報道,如果敢報道的話,,你們就等著跟我的律師見面吧,!”
聽完對方的電話,瞬間就覺得6月的暑天如同寒冬臘月般冰涼,,只想對她說:“記者不是你們手中的槍,,我們只是幫你解決問題,所寫事實告知讀者,!”
對于我來講,,作為一名記者,,身體的累和心里的苦不算什么,,因為思想上早已經(jīng)做好了準備。但是,,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記者,、理解記者,配合記者的工作,,不要再拿記者當槍使,,也不要再拿記者開涮,因為記者也是普通人,。
記者 楊杰
遇冷眼依舊探尋
成為一名記者將近3年了,,曾經(jīng)以為這個職業(yè)有“光環(huán)”的感覺已慢慢褪去,面對挫折,,從難以忍受到努力應對,,所有這一切,,都是心中的那個夢想支撐著我,。
對于文化的情有獨鐘,,讓我開始了地名故事的探尋,,然而采訪的過程卻像理想與現(xiàn)實的差距一樣,總有讓人灰心喪氣的磨難,。
為了更深入,、更全面地了解到街巷歷史,我和同事經(jīng)常在街頭巷尾奔波,,有時還要到家戶里去問,,運氣好會遇到和藹可親的采訪對象,運氣不好則被當成騙子,。
記得在體育街附近了解一條巷子的名稱時,,走街串巷間,,看到了一間外觀古樸的小院,我和同事興致沖沖地敲門詢問,,在聽到來意后,小院主人避開問題,,一直抱怨新聞媒體不懂得關(guān)心民聲,最后我只能一無所獲地退出去,。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,,走進一個小商店詢問時,,被店主“我不清楚”和完全懷疑身份的眼神“趕”出了門,。
可能很多人都覺得記者應該是這樣的形象——動動手指頭就能解決問題,,張張嘴巴就可以排解難題,,其實,這是一種錯覺,。記者采寫的背后,那些汗水和淚水不會讓人看到,。
365天隨時待命,十八般武藝都得精通,,風雨無阻才是常態(tài)。在不被理解的挫折面前,,雖然有時讓人無可奈何,但探尋歷史,、追溯真相,、傳承悠久的臨汾文化,,支撐著我一路前行,。
記者 潘華玲
責任編輯:秦芳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