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物館屬于公共文化機構,,花的是納稅人的錢,,理應做到節(jié)儉、務實,。過去因政府財力所限,,許多地方不重視博物館建設,,資源稀少的博物館成了精英文化,高門票把普通百姓擋在大門之外,。如今各地博物館建設如雨后春筍,,對推動文化遺產保護,促進文化傳播,,提升公民文化素養(yǎng)及鑒賞水平,,大有裨益。去年開始,,全國各級各類博物館陸續(xù)免費開放,,有力地促進了博物館文化向普通百姓輻射和滲透。
博物館文化屬于大眾文化,,特點應是簡樸,、實用,而不是奢華,。我國人口眾多,,文化需求量大,經濟發(fā)展水平還不高,,這決定了博物館建設應堅持小型化,、節(jié)儉型,布局合理,,需要更多地向落后地區(qū)或農村延伸,。筆者從報上讀到,博物館發(fā)達的富裕國家也并非都是豪華型,,如德國一家工業(yè)博物館,展陳大廳就不裝中央空調,,夏天靠電風扇散熱,。
博物館建設還應豐富多彩,追求個性,,與城市歷史,、文化特色相融合,力求做到百花齊放,,因此除綜合性博物館外,,應鼓勵建各種專題類博物館、考古遺址博物館和行業(yè)博物館等,還可合理利用傳統(tǒng)建筑和工業(yè)廠房,,建設特點各異的博物館,。有個性才有文化,一窩蜂地追求奢華,,忽視個性,,豈不成“千館一面”?地方特色也就喪失,。
筆者以為,,除代表國家形象、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少數(shù)國家級博物館可適當宏偉,、豪華外,,地方博物館應盡量小型化、簡單化,,多用節(jié)能建材,,杜絕高檔裝修,也不必統(tǒng)統(tǒng)采用聲,、光,、電,盡量減少建設和管理費用,。同時博物館建設并非都得大興土木,,可以充分利用舊建筑加以改造,如上海世博園建設計劃將江南造船廠廠房改建成博物館展區(qū),,很值得借鑒,。據(jù)了解,免費開放后僅國家級博物館每年就需財政補貼20個億,,還有那么多的地方博物館都得靠財政出錢養(yǎng)活,,降低運營成本更顯必要。
一些地方熱衷于搞奢華博物館,,大概是把豪華當作文化政績炫耀,,以為博物館越豪華、奢侈越顯文化品位,,這是認識錯位,。博物館是傳承文化、傳播知識的殿堂,,博物館文化主要體現(xiàn)于展現(xiàn)藏品價值,,鉤沉歷史文化,陶冶民族精神,,而僅以奢華不能提升博物館文化品位,。(尹衛(wèi)國 原題:博物館應戒奢華)
來源:人民日報海外版
【責任編輯: 付基恒】
責任編輯:臨汾新聞網編輯
上一篇: 魯迅“遭遇”與語文教育困境
下一篇: 海外并購中國如何“突出重圍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