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汾新聞網(wǎng)訊 常言道,,五千年文化看山西。翻開這本五千年的歷史長卷,山西戲曲對中國五千年文明,、文化的貢獻和傳承,可圈可點,。臨汾位于山西西南,,是帝堯古都,最早中國所在地,。在這塊文明的土地上,,蒲劇、眉戶源遠流長,,長盛不衰;臨汾被譽為“戲曲梅花之鄉(xiāng)”鑼鼓之鄉(xiāng)”“剪紙之鄉(xiāng)”,。
最近,戲曲梅花之鄉(xiāng)”又傳喜訊,。7月13日至16日,,由中國戲劇家協(xié)會主辦的第21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在浙江嵊州市舉行,共有京劇,、昆曲,、越劇、蒲劇等25個劇種參審,,27個省市以及來自新西蘭和日本的共119位選手參加,。經(jīng)過3天6場的終審,參審選手分獲金花和銀花,。來自臨汾市文化藝術學校的選手張玉蕊,,以扎實的基本功和鮮活的人物形象榮獲小梅花薈萃頭名金花獎,這也是臨汾收獲的第58朵小梅花獎,。臨汾市文化藝術學校也以58朵小梅花獎雄踞全國藝術類院校小梅花獎霸主地位,。7月26日,記者采訪了獲獎歸來的張玉蕊和她的老師龐歡歡,。
學戲 根于家鄉(xiāng)沃土
張玉蕊今年13歲,,是臨汾市文化藝術學校蒲劇表演專業(yè)三年級學生。她11歲開始學習戲曲,,在齊臨生,、龐歡歡、龐燕等恩師的系統(tǒng)訓練下,她走臺步,、練唱腔一絲不茍,,成了當屆同學中的佼佼者。此次參賽的劇目《救裴生》中的李慧娘被她演繹得活靈活現(xiàn),,受到了評委的高度評價,,以98.64的最高分榮登第一名寶座,無可爭議地獲得了金花獎,。
“我父母都是侯馬蒲劇團的,,從小受他們影響,我就喜歡上了戲曲,?!睆堄袢锾寡裕茏呱蠎蚯@條路除了受父母的影響外,,還被家鄉(xiāng)濃厚的戲曲文化吸引,。母親在劇團中演正旦角色,經(jīng)常帶著她去公園練聲,,從小聽著母親唱腔長大,,這給她幼小的心靈埋下了一顆戲曲的種子。
“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,,我跟著媽媽去了劇團,,在后臺偷偷看媽媽在臺上表演,當時好像是演《三娘教子》那一出戲,,媽媽的一招一式,、一顰一笑、一字一句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?!睆堄袢镎f,當時在一個村里演,,觀眾熱情特別高,,掌聲不斷。她記得特別清楚,,每一場下來,,都能看出母親特別累,,但是當母親再次走上舞臺,,又精神煥發(fā)。當時她特別納悶,,后來母親告訴她,,只要聽到觀眾的掌聲,還有那熟悉的鑼聲、梆子 聲,、二胡聲,,就有了用不完的勁兒?!爱敃r我不懂,,可現(xiàn)在懂了?!睆堄袢镎f,,大概這就是蒲劇精神吧。
演戲 秉承蒲劇精神
臺上一分鐘,,臺下十年功,。此次張玉蕊表演的《救裴生》節(jié)選部分,臺上只有短短8分鐘,,就這8分鐘的戲,,凝結的是張玉蕊3年的功底。那一個又一個高難度技巧,,水袖,、吹火、翻身,、腰功,、腿功,無不需要扎實的基本功和反復練習,。
“這折戲的難點和亮點就在噴火上,,我們在以前的基礎上改進了許多細節(jié),正是因為不斷地傳承和發(fā)展,,才讓臺上的表演更加精彩,。”龐歡歡是2005年的小梅花獎獲得者,,此次排練的《救裴生》就是她當年的拿手戲;所以,,排練中,她將前輩們和自己的經(jīng)驗都傳授給張玉蕊,,這也是對蒲劇精神的一個傳承,。
“我們行內(nèi)有句老話叫,‘一天不練,,自己知道;兩天不練,,行家知道;三天不練,大家都知道,?!睆堄袢镎f,,所以每天練功就像是吃飯喝水一樣必不可少,尤其是練習噴火時,,先是用一種“特殊的面粉”來練,,隨后才采用專業(yè)的材料噴火。張玉蕊笑著說,,她一天練習用掉的面粉如果做成食物,,都夠她吃兩天。
“由于材料的原因,,剛開始含在嘴里都想吐,,但是后來慢慢就習慣了?!睆堄袢镎f,,噴火是個技術活兒,剛開始時,,她的頭發(fā)和眉毛被燎過好多次,,還好有經(jīng)驗豐富的齊臨生、龐歡歡兩位恩師指導,,她很快掌握了技巧,。
作為一名藝術生,年僅13歲的張玉蕊路還很長,。她暗暗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——到中央戲劇學院學習,。在她看來,這次獲獎只是一次珍貴的歷練,,以后她要把蒲劇帶到更廣闊的舞臺,,讓世界認識蒲劇,認識最早的中國——臨汾,。
注: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于1997年創(chuàng)辦,,每年舉辦一屆,是一項全國性,、高規(guī)格,、面向少年兒童的藝術活動,代表了少兒戲曲的最高水平,,被譽為戲曲藝術的“希望工程”,。
記者 郝海軍
責任編輯:張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