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汾新聞網訊
核心提示:她83歲,;她18歲;她們沒有血緣關系,,但是她們是一對祖孫,。
今年83歲的鄭鳳玲老人在蒲縣西街青年巷開了一個小賣鋪,孫女楊全梅趁著放假期間,,幫著奶奶打理小店,,日子雖平淡,卻也溫馨,。附近的人們都知道,,楊全梅不是鄭鳳玲的親孫女,但18年來,,這里的人們早已目睹了祖孫倆的和諧關系,。最近,因該縣“蒲子好人”評選活動,,打破了祖孫倆以往平靜的生活,。鄭鳳玲老人收養(yǎng)棄嬰并撫養(yǎng)18年的故事傳開后,在當地引起不小的反響,,許多人因他們的故事而被感動,。
冬季的蒲縣,寒意濃濃,。不久前,,記者在蒲縣西街青年巷的一個小賣鋪里,見到了一位身材瘦小,、頭發(fā)花白的老人和一個小姑娘,,正在熱情招呼前來購物的顧客。老人就是鄭鳳玲,,旁邊那個小姑娘就是她的孫女楊全梅,。
意外得了小孫女
那是1999年5月18日,剛剛過完端午節(jié),,蒲縣的大街小巷還飄著粽葉的余香,。鄭鳳玲出門辦事,走到縣城的一個十字街口時,,看見這里人頭攢動,,她穿過人群,擠進最內圈,,只見地上擺著一個紙箱子,,里面躺著一個嬰兒。鄭鳳玲仔細觀察,,嬰兒雙眼緊閉,,頭上長有一個大人拳頭大小的肉瘤,身上只裹著一件布衫,,身下連一個小褥子也沒有,,身旁放著半袋奶粉和一個紙條,上面歪歪扭扭地寫著:五月端午生日”,。
鄭鳳玲用手撓了一下嬰兒的手心,,孩子稍微動彈了一下?!斑€有救,!”她毫不猶豫地端起紙箱子就往家里走。
“這孩子肯定活不了,,已經在不同地點放了好幾天啦,!”“你看她頭上的瘤多大呀,都沒聽說過這種病,,肯定是治不好了才被扔的,!”您一個老人家,連自己都需要兒女照顧,,把她帶回去怎么照顧得了……”圍觀的人七嘴八舌地勸說,??墒牵嶘P玲頭也不回,,端著紙箱在一片嘈雜聲中離開了人群,。
力排眾議做決定
鄭鳳玲老人今年已經83歲高齡,除了腿疼的老毛病和右眼失明以外,,身體并無大礙,。
老人一臉慈祥,精神矍鑠,,思路清晰,。
鄭鳳玲介紹,老伴兒楊富,,十幾歲時跟著家人從河北逃荒來到蒲縣,,后來在蒲縣落了戶,與她成家之后,,生有三男兩女,。
為了養(yǎng)育兒女,他們養(yǎng)雞喂豬,、開荒種田,,后來開小飯館、小賣鋪,,歷盡了生活的艱辛,。當時,五個子女都已長大成人,,自食其力,,不再依靠老人。待到各自成家后,,老人便把三孔土窯賣掉,,將錢分給五個子女,自己跟隨大兒子生活,。
當鄭鳳玲抱著棄嬰踏進自家門后,,趕忙將嬰兒裹進被子,并喂了一點奶粉,,完全沒有理會老伴詫異的目光和一聲聲追問,。她隨后給孩子換衣服時才發(fā)現(xiàn),女嬰背上還有一個肉瘤,,同頭上的一樣,。不知是誰已將肉瘤割開,用細小的線繩綁住了傷口,里面已經化膿,。
聞訊趕來的兒孫和鄰居們擠滿了屋子,,誰也沒預料到鄭鳳玲會抱回一個棄嬰,而且孩子還生死未卜,,一時間反對聲四起,。
“老伴兒也是個苦命的人,他看見這孩子和自己一樣命苦,,就決定收養(yǎng)她……”鄭鳳玲說,后來,,兒女們也慢慢接受了這個棄嬰,,他們給這個小女嬰起了個小名叫拾香。為了給孩子看病,,兩位老人抱著小拾香,,輾轉到臨汾的大小醫(yī)院。但醫(yī)生們的意見一致:孩子的病因無法查清,,難以醫(yī)治,,隨時有生命危險……”但老兩口意見統(tǒng)一:不到最后決不放棄。
后來,,一位鄰居老奶奶拿過來幾片自制的膏藥,,抱著試一試的態(tài)度,鄭鳳玲給孩子貼在患處,。誰知這一試,,脊背上的傷口竟然漸漸好轉,等孩子過了滿月之后,,頭頂的肉瘤也一天天變小,。孩子病情的好轉,并漸漸成長,,讓這個家庭增添了許多歡樂,。
艱辛生活有快樂
自從有了小拾香,給這個并不富裕的家庭又增加了一份負擔,。為了孩子以后健康成長,,老兩口還專門找人給孩子改了名,叫楊全梅,。一家人都親切地叫孩子“梅兒”,。
鄭鳳玲回憶,在梅兒不到兩歲時,,有一天家里突然來了一對年輕的夫妻,,聲稱自己是孩子的親生父母,愿意出錢把孩子帶走。鄭鳳玲趕緊將梅兒緊緊抱在懷里,,厲聲道:梅兒是我們的,,出多少錢都不行!”最后,,那對夫妻只好悻悻離開,。在這之后,還不斷有人上門,,想出錢收養(yǎng)楊全梅,,老人都沒同意。
楊全梅一歲之后,,老兩口就輪流守著小賣鋪,,輪流用小推車推著孩子在大街小巷轉悠??粗⒆羽B(yǎng)得白白胖胖,,街坊鄰居都打心底敬佩他們,竟然把當初紙箱里那個奄奄一息的小生命給救活了,!轉眼間,,楊全梅該上幼兒園了。幼兒園離家遠,,老兩口都不會騎車子,,為了不讓孩子走更遠的路,爺爺每天中午都會將孩子接到幼兒園附近的老朋友家,,陪她一起吃飯,,每天如此。等楊全梅上小學了,,爺爺已年近八旬,,懂事的小姑娘從一年級就自己上下學。楊富老人每天早早地守在胡同口,,直至孩子出現(xiàn)在他的視線,,親切地喊一聲“爺爺”,這才放下心來,。
2005年10月,,楊富因病去世。臨終前,,他緊緊地拉著楊全梅的小手,,極為不舍得閉上了雙眼。
說話間,,鄭鳳玲神秘地打開了一個放在墻角的舊木箱,。箱子里整整齊齊碼放著滿滿一箱子嶄新的被褥床單,還有嬰兒的衣物。鄭鳳玲老人拿著那些被褥,,滿臉幸福地說:這些都是我親手給梅兒做的,,我怕等梅兒結婚的那天,眼花了手也抖了,,就做不成了,。早早地預備下,我就放心了……”這些年,,為了給楊全梅創(chuàng)造好的生活條件,,大字不識一個的鄭鳳玲想盡辦法給孩子解決難題。為了辦領養(yǎng)證,,她從縣城西關多次跑東關的公安局,,終于在2006年9月為楊全梅辦好了戶口;為了給孩子爭取低保,,她費勁了周折,執(zhí)著地一趟趟往民政部門跑,,最終如愿領到了低保,。
楊全梅漸漸長大,也特別懂事,。鄭鳳玲老人的小兒子楊秋喜介紹,,去年母親在巷子里不幸被車撞得小腿骨折,在醫(yī)院住了3個月,,是小梅不分晝夜地守在床前,,照顧奶奶。祖孫倆的這份情義,,是親生兒女都難以做到的,。
楊全梅說:從小奶奶就不讓我受半點委屈。每次上街,,奶奶只想著給我買些好吃的,,從來不舍得給自己花一分錢,一件衣服穿了好多年,。叔叔,、姑姑們送到家里的食物,奶奶總是放在冰箱里,,等著我放假回來吃,,以至于好多不能放的吃食都壞掉了。奶奶含辛茹苦把我養(yǎng)大,,特別不容易,,現(xiàn)在我能照顧奶奶了,決不讓奶奶受委屈,?!?/p>
楊家有女初長成
現(xiàn)在,,楊全梅已長成落落大方的姑娘了,身高已經超過了一米六,,身體非常健康,,小時候的肉瘤好了以后,并沒有留下明顯的疤痕,,白凈的皮膚,,戴著一個黑框眼鏡,顯得斯斯文文,。在她的言語中,,聽不出絲毫的自卑感,反而是滿滿的感恩之情,。
在鄭鳳玲的精心培育下,,楊全梅從小品學兼優(yōu),在學校多次獲得“三好學生”榮譽,。2016年,,初中畢業(yè)后,楊全梅不想念書了,,想出去打工掙錢,,奶奶不同意,最后還是奶奶說服了她,,讓她繼續(xù)學習,。但為了給奶奶減輕負擔,楊全梅并沒有選擇上高中,,從小喜歡畫畫的她,,進入臨汾市文化藝術學校學前教育專業(yè)美術特長班學習。鄭鳳玲指著墻上的精美剪紙,、繪畫和手工作品,,高興地說:“這些都是梅兒畫的,我梅兒手可巧了,?!彼脑捳Z中洋溢著幸福。
每到假期,,楊全梅都會回家陪奶奶,?!靶∶访總€周末都要回去,盡管有兒女們在身邊,,但小梅還是放心不下年邁的奶奶,。”鄭鳳玲的大兒子楊雙喜介紹,,我母親的腿不好,,小梅在家時,全靠她照顧奶奶的飲食起居,。她每次回來,,總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,小賣鋪的貨提前進好,,將奶奶一周要吃的面條切好,,肉、菜,、雞蛋等備好,,放在冰箱里,才趕回學校,?!薄懊髂辏揖彤厴I(yè)了,,到時候就可以找一份工作,靠工資養(yǎng)活我和奶奶了,。但奶奶說不行,,還得讓我繼續(xù)上,一定要上完本科,,花多少錢都得上,!”今年暑假,楊全梅提出要跟同學去北京打工,,一個月可以掙到3000多元的工資,,但鄭鳳玲不同意,她堅定地說:還是好好學習吧,,現(xiàn)在不是你考慮掙錢的時候,。”
孝敬老人獻愛心
鄭鳳玲撫養(yǎng)棄嬰的感人故事,,在蒲縣廣為傳頌,,很多人為之感動。除了老人兒女們的支持和照顧外,,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幫助,。來自蒲縣窯店村78歲的代有芳和荊坡村69歲的成德富兩位老人,,是長期資助楊全梅的好心人。每年一到開學季,,他們就會如約而至,,或是送來幾百元錢學費,或是買很多學習生活用品,。
“等我畢業(yè)掙了錢,,我會好好孝敬奶奶,全力報答社會上的好心人,?!睏钊氛f。
記者郝海軍
責任編輯:付基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