蓑衣樊之晨
王友明
清晨,,窗外一陣清脆的鳥鳴,,把我從夢中喚醒。打開手機一瞧,,四點四十八分,,我穿衣下床,來到小木屋外的陽臺上,。
外面,,溫柔地飄灑著細雨,我打了把傘,,走了出去,,要去領(lǐng)略一下蓑衣樊之晨的雨中情趣。
小木屋周邊的道路,,全部是用青磚鋪就的,,被細雨浸潤得濕漉漉的,踏在上面,,顯得腳步非常輕盈,。
細雨像霧一樣籠罩了蓑衣樊整個村莊上空,有乳白色的氣體緩緩流動,。同時,,也籠罩了面前的濕地,遠處濃密的蘆葦,、蒲草,,綠蒙蒙的,像在眼前這幅巨大的水墨畫上,,洇出一團團綠漬,。間或露出幾枝黃黃的顏色,像綠霧之中閃出幾面鮮艷的小黃旗,,那是已基本成熟的蒲棒,,聳立在蒲草之中。
道路右側(cè)的湖水,,無聲無息地緩緩流淌,,微風(fēng)吹過,波光粼粼,。我站在湖水岸邊,,心境猶如湖水一樣平和寧靜,。挺立于水中的蘆葦,仿佛一片綠色的海洋,,彌漫著清新的氣味,。葦葉在風(fēng)兒的作用下,相互摩擦,,沙沙作響,。一群叫不上名字的鳥兒,邊嘰嘰喳喳地脆叫著,,邊沿著水面低低滑翔,,聲音婉轉(zhuǎn),動作優(yōu)美,。成群結(jié)隊的燕子,,在空中翻飛,,行動靈巧,,迅速敏捷,儼然一派江南風(fēng)光,,一幅美妙的生態(tài)油墨畫,。
行走間,細雨已停,,空氣清明如洗,。抬頭望天,一片片灰色的云,,在頭上游動,。一縷縷涼風(fēng)吹來,格外涼爽與舒適,。
縱目眼前的一切:湖水,、蘆葦、荷葉,、泥土,、莊稼、房屋,、道路,、樹木,在細雨的梳洗打扮下,,顏色都變深了,、變艷了,更加好看了,。
沿著潔凈的道路,,我信步來到荷香碼頭,。大門是用四根粗細相當(dāng)?shù)牧鴺涠ㄗ龆桑瑑筛L的為立柱,,兩根短的作門楣,。鑲嵌在門楣的棕黃色木板上,書寫著“荷香碼頭”四個綠色大字,。兩扇小門,,是用竹片定做的,圍擋全部是用柳樹樁做成的,,雖然簡陋,,卻別有韻味。
荷香碼頭的對面,,是一個小廣場,,右側(cè)建有雙面空廊,廊柱間設(shè)有坐凳,,供游人休息,。廣場周邊,有幾只顏色不同,、形態(tài)各異的蝸牛,,彰顯著高青慢城人的慢生活理念,給久居鬧市的我一種全新的感受和體驗,。
不一會兒,,文友們便從四面八方走來,要乘船游湖,。游船不是太大,,每條最多能坐十個人,我們分乘三條游船,。我乘坐的是一號游船,,待大家坐定后,船老板說了一聲:“開船嘍!”只見他輕輕地一按電鈕,,游船便緩緩地駛向湖心,。
游船在蘆葦蕩中間,沿著一片狹窄的水域慢慢前行,。長長的綠綠的蘆葦枝條,,不時撩撥著我的左耳、左肩,,癢癢的酥酥的,。我用左手輕輕地撫摸著蘆葦枝條,一種滑溜溜,、濕漉漉的感覺,,立時涌遍全身,。
隨著游船的行進,一大片一大片的荷葉進入視野,。靜靜的湖面上,,布滿了碧翠欲滴的荷葉。有的亭亭玉立在碧波之上,,恰如一把把翡翠傘兒,,插滿湖面,遮避著湖水;有的輕輕漂浮于湖水表面,,好像一個個大圓盤兒,,青翠欲滴,圓盤上有數(shù)顆晶瑩剔透,、大小不同的水珠,。微風(fēng)拂過,水珠滾動,,閃閃發(fā)光,,漂亮至極;偶爾可以看到,幾朵白色的荷花立于水中,,恰似一位位剛剛出浴的少女,,身披輕紗,嬌羞欲語,,神態(tài)悠閑,溫柔可人,。
兩只小白鷺,,許是受到“入侵者”的驚嚇,突然間,,沖出蘆葦叢,,鳴叫著從眼前飛過。
船老板名叫邢向彬,,現(xiàn)年四十五歲,。他告訴我說,蓑衣樊位于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東部,,黃河南岸,,三面環(huán)水,濕地面積萬余畝,,湖塘星羅棋布,,原生態(tài)的蒲葦滿地、荷葉連天,。自然資源豐富,、氣候宜人,,為典型的黃河濕地風(fēng)貌。
船前頭的水面,,本來嫻靜安然,,可當(dāng)游船駛過,四周便翻卷起淡黃色的浪花,,湖中便泛起一圈圈漣漪,,拖起無數(shù)條光帶,就像一條條淡黃色的素絹,,在湖面飄動,。淡黃色的湖水,被綠色的荷葉,、蘆葦,,白色的荷花,桔黃色的救生衣,,粉紅色的紗巾一襯托,,簡直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,煞是美妙絕倫,。
初識蓑衣樊濕地的我,,心間溢滿“坐有湖山趣,行無風(fēng)浪憂”的愜意,。我不停地舉機拍照,,把這湖水的淡黃色,蘆葦,、荷葉的翠綠色,,橋梁的倒影,文友的笑顏,,全部攝入鏡頭,,存留在記憶的深處。
游船繼續(xù)前行,,前面是一座白色拱形橋梁,,遠遠望去,猶如“長虹臥波”,。一座橋梁,,便營造出了一個富有詩意的畫面。
穿過橋洞,,水域更寬,,真是別有洞天。我不禁驚訝,,一個僅有六百多口人的蓑衣樊村,,竟然有這么大面積的湖塘水域,。
半個小時的游程,似乎只是一瞬間,,時光早被我遺忘了,。走下游船,我感到興致未盡,。如若不是要回去吃早飯,,我真的還會再乘船游湖一次,去閱覽蓑衣樊說不盡的濕地文化風(fēng)情……
返回途中,,遇到幾位老者,,正站在街口閑聊。我遂湊上前,,探問蓑衣樊村的來歷,。
一位鼻梁上架著黑邊眼鏡的老先生,帶著喜悠悠的口氣說:“明末清初年間,,有一樊姓人士在此定居,,以編造蓑衣而聞名,故取名蓑衣樊,。在萬惡的舊社會,,那些特別貧困的人家,十八歲的大姑娘,,沒有褲子穿,,就用蓑衣來遮丑、遮風(fēng)擋雨,。那些有衣穿的人家,,就用蓑衣做雨具。過去,,蓑衣可是農(nóng)民家庭的必備物品。今天,,蓑衣已失去了實用性,,結(jié)束了它的歷史使命,村里也沒有了一戶樊姓人家,。但是,,蓑衣樊的名字,卻將這段歷史帶到了今天,,成為最典型的‘鄉(xiāng)村記憶’,,向人們訴說著蓑衣樊村,悠久的歷史,,過去的故事……”
停頓了幾秒鐘,,老先生又自豪地說:“我們村,,2013年獲得‘國家級美麗鄉(xiāng)村’殊榮;2015年獲得‘國家級鄉(xiāng)村旅游模范村’殊榮?!?/p>
在驚嘆,、贊賞之余,我非常羨慕蓑衣樊人的好福氣,。對博才多識的老先生,,也打心眼里佩服。一問方知,,老先生原來是一位退休教師,。
行走在蓑衣樊的大街小巷,每走一步,,內(nèi)心深處都有一種由衷的喜悅,,還有一種難以抑制的興奮:小村,依河傍水;樹木,,滿村遍野;湖水,,碧波蕩漾;環(huán)境,清新純凈;文化,,底蘊深厚;人們,,純樸善良。
別說是蓑衣樊人,,就連我這個外地人,,一走進村里,便即刻體悟到一種幸福美好的感覺,。對蓑衣樊人的驕傲與自豪,,我真是感同身受,切實感受到了文明鄉(xiāng)村與現(xiàn)代文化,,在身邊的和諧氛圍里,,點點交融的愜意。
從有關(guān)資料中,,我了解到:如今,,蓑衣樊人,奏響了蕩人心肺的和諧發(fā)展曲,,進而打造鄉(xiāng)村濕地文化品牌,,展現(xiàn)獨有的魅力。我分明看到,,和諧發(fā)展的樂曲響起處,,蓑衣樊人,正信心百倍地圍繞“黃河風(fēng)情、濕地風(fēng)貌,、生態(tài)莊園,、湖畔特色”的生態(tài)建村發(fā)展思路,努力打造“保護濕地生態(tài),、推進現(xiàn)代農(nóng)業(yè)建設(shè)”這篇大文章,。
聆聽著和諧發(fā)展之曲,我堅信,,文化底蘊深厚,、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優(yōu)良、區(qū)域優(yōu)勢突出,、商機蘊藏?zé)o限的蓑衣樊,,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!
責(zé)任編輯: 吉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