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水官”
亢思聰
我和席德喜同志,在工作上是老同事,,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,,為民惠民利民;在友情上是忘年至交,同志加朋友,,情深誼篤,。
某日,德喜同志登門拜訪,,相互客套之后,,他高喉嚨大嗓門地對我說,他要出一本書,,書名是《為了大地的豐收》,。要我為這本書寫篇文章。我已至耄耋,,耳聾眼花,,已難以提筆著文。本想推辭,,但想到他多年來對我的關心和厚愛,,難以啟齒推辭。
倏忽間,,想起多年來在襄汾縣西北片老百姓口中流傳的一句民謠:看到“七一”“躍進”兩條渠,,想起“水官”席德喜。于是,,我以德喜在汾西水管局那些夙夜為水操勞的事兒為切入口,,寫一寫他的精神風貌和興水政績。
1985年春,,席德喜同志從中共襄汾縣委副書記兼汾城公社黨委書記的位上,,提拔委任為臨汾地區(qū)汾西水利管理局局長的重任。
汾西灌區(qū)是臨汾地區(qū)最大的水利灌區(qū),,灌區(qū)里有兩條渠,,一條叫七一渠,,北從霍州電廠汾河水中引水,南到襄汾縣七一水庫;另一條渠叫躍進渠,,北從堯都區(qū)的龍祠泉引水,,南也注入襄汾縣七一水庫。灌溉范圍貫穿霍州,、洪洞,、堯都區(qū)和襄汾的幾十萬畝土地,而這大片區(qū)域又是重要的糧棉基地,。
“水利是農業(yè)的命脈”,,可想,抓水興水對農業(yè)的發(fā)展有多么重要,。席德喜到任汾西水利管理局局長之時,,接的是個爛攤子。躍進,、七一兩條渠,,均興建于大躍進時期。多年以來,,渠系工程老化失修,,配套設施殘缺不全,跑,、滲,、滴、漏,、流失渠水現(xiàn)象非常嚴重,,使部分保澆田變成了“名譽”水地。恰如兩條噴銀吐金的巨龍,,已遍體鱗傷,,病臥平陽,制約了農業(yè)經濟的騰飛,。
席德喜出身農村,,深知水利對農業(yè)農民有多么重要。
他是靠抓水有功,,由一個村黨支部書記一躍提拔為縣委副書記的,,他在擔任中陳大隊黨支部書記期間,帶領全村干部和社員發(fā)揮“自力更生,、艱苦奮斗”的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,,在村南溝里筑壩蓄水,使“南溝平湖”成為集灌溉、養(yǎng)魚,、休閑垂釣三位一體的一大新景,。
他是個實干家,熱愛水利,,有膽有識,,真抓實干的硬漢子。上任汾西水管局長第一天就發(fā)出了鏗鏘的誓言:“路,,要靠我們走;業(yè),,要靠我們去創(chuàng);水,要靠我們去治,、去修。要治水,,只有一個字,,干!”
上任之后,他先調研查問題,,跑遍了灌區(qū)的渠道站點,,摸清了汾西灌區(qū)效益差的癥結,主要是管理上不去,,工程設施老化,,失修嚴重。
怎么干?抓“修”,,即抓修水渠,。
在時任臨汾地區(qū)分管農業(yè)的副專員宋發(fā)義同志的大力支持下,在沿渠各縣領導的配合下,,席德喜組織了兩萬多人的水利大軍,,清渠道淤泥,加固渠道堤壩,,用水泥澆注的石板在全灌區(qū)防滲;配套重修支毛斗渠,,用沙石鋪墊沿渠道路,在短時間內,,使兩條老舊的“水龍”舊貌換新顏,。
在保證原澆灌土地面積之后,他又把精力花在擴大澆灌面積上,,由原來的八十萬畝增加到一百一十五萬畝,。
我在襄汾擔任了多年的分管農業(yè)的副縣長,熟知德喜同志對襄汾水利事業(yè)的功績,。就說一說西賈一,、二、三級揚水站吧。德喜上任汾西水管局長時,,西賈揚水站上百萬元的工程設施已停建多年不能交付使用,。以前,我因這個問題不知去地區(qū)和省里跑了多少次,,但都因缺資金而拖延,。德喜同志到任的1988年,經山西省水利廳批準續(xù)建,,給予了資金支持,,續(xù)建工程才得以完成,新增水地6萬余畝,。
德喜同志興水有功,。冬天,把“七一”水庫的水灌得滿滿的,,保證了全年澆地所需用水,。“名譽”水田變真水田,,種一茬莊稼變兩茬,。還把七一水庫的水從永固延伸到趙康。席德喜同志是水利功臣,,襄汾人民永遠記著他為興水富民所作出的重大貢獻,。
“渠水伴著汗水漲!”在德喜任職汾西水管局長那幾年,躍進,、七一兩條渠里流淌的不僅僅是龍祠泉水和從汾河里引進的河水,,還有德喜同志帶領汾西灌區(qū)干部和職工所付出的汗水。
金獎寫在大地上,,金杯掛在民嘴上,。
“晴天一身汗,雨天泥一身”,。這就是席德喜同志這位硬漢子“水官”,,用新時代的話來說是“最美水官”,留在平陽大地廣大老百姓心目中的光輝形象,。
責任編輯: 吉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