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鄉(xiāng)的年味
吳曉波
進入冬月,,廣袤的田野披上一層薄薄的白霜,,莊稼地里的大小農(nóng)活都停了,,辛勤勞作一年的村民迎來一年最快樂的時節(jié),。急性子的農(nóng)戶已經(jīng)開始準(zhǔn)備過年用的物件,院中竹竿上曬滿大白菜,,曬干洗凈后放入一個大缸里,,壓上大石頭,來了客人,,撈一些燉上豬肉,、豆腐,加上紅辣椒,,吃的人頭頂冒汗,、滿嘴流油。性子慢的村民抓住一年中最難得的悠閑時光,,三五成群在向陽的草垛邊打起撲克,,一群麻雀嘰嘰喳喳上下?lián)潋v,,分享著村民豐收的喜悅,歡慶“年”的到來,。
過了臘八,,村中開始忙碌起來,家家戶戶都淘上糯米和粳米,,準(zhǔn)備過年吃的年糕和糍粑,。最熱鬧的是打糍粑了,灶膛柴火燒得通紅,,鍋上蒸籠白氣直冒,,整個房舍里彌漫著糯米蒸熟后的清香。蒸熟后的糯米倒入瓷缸中,,五六個小伙兒圍著瓷缸拿木棍用力揣打,,不一會兒糯米變成一個白色面團,糍性越來越強,,小伙們額頭冒出一串串汗珠來,。打好的糍粑鋪在簸箕里,碾成一個大餅,,冷卻后切成塊泡在水缸里,。早餐撈起一塊切成小塊,,就著剩飯和青菜煮成米粥,,清香撲鼻,綿軟可口,。
臘月廿四一過,,村民們更加忙活了,每天都有人上街趕集,,籮筐里裝滿了年貨,、魚、肉,、孩子過年的新衣,、招待客人用的糖果、孝敬老人的點心……五顏六色,,應(yīng)有盡有,。村民家中更是忙得炸開了鍋,磨豆腐的,、蒸丸子的,、炒花生瓜子的……家家廚房冒出股股濃郁的香味,各種香味交織在一起,,織成一個味——“年味”,。
除夕當(dāng)天,,家庭主婦們早早起來準(zhǔn)備年飯,爺們則領(lǐng)著孩子帶上紅紙到村里老學(xué)究家寫春聯(lián),。老學(xué)究筆走龍蛇,,龍飛鳳舞,地上擺滿了寫好的春聯(lián),,老學(xué)究一邊寫著,,一邊抑揚頓挫地念著。
年夜飯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了,,雞,、鴨、魚,、肉一應(yīng)俱全,,飯桌上還要相互講些祝福的話。除了葷菜,,還要吃些青菜豆腐,,表明來年清清白白。魚是不能動的,,要留到正月十五后才能吃,,表明“年年有余”。吃年飯不僅吃的是一頓飯,,更是一頓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大餐,。
小時候家中沒有電視機,除夕當(dāng)晚,,火盆燒得旺旺的,,一大家人圍坐在一起嗑著瓜子守歲。聊著聊著,,孩子們就躺在大人懷里睡著了,。把孩子安頓下,大人把早準(zhǔn)備好的紅包放在枕頭下,,初一早上孩子醒來就能收到“壓歲錢”了,。子夜一過,處處響起了驚天的爆竹聲,。
初一一早,,孩子們挨家挨戶拜年,主人們把可心的點心,、糖果裝入孩子口袋里,,這是一年中孩子們最為開心的時刻。初三過后,,各村都有龍船隊,、舞獅隊進行巡游表演,,到了各家門口,主人都會恭敬地遞上紙煙,,燃起爆竹,,鑼鼓喧天,整個村莊一片喜慶,。過了初五,,各家大人都領(lǐng)著孩子走親訪友,翻山越嶺,,再遠的親戚也要走到,,不然來年親戚之間就會生分。
一年之計在于春,,過了正月十五,,各家各戶又開始盤算一年的生計,年的氛圍才慢慢淡了下來,。
責(zé)任編輯: 吉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