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愛是本書
許光軍
歷經一年零三個多月與病魔頑強地抗爭,父親于2020年11月17日與世長辭,享年93歲,。
父親諱鳴皋,,字步洲,出生于1928年農歷四月十三,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五。父親的童年處于兵荒馬亂的年代,伯父參加八路軍一走十余年,,三個姑姑先后出嫁,,爺爺去世,年幼的父親與奶奶相依為命,,艱難度日,。社會的黑暗與家庭的困頓,促使父親從小崇尚光明,,追求自由,。后來,他參加了黨的地下工作,,走上革命道路,。
在漫長的人生道路和工作經歷中,父親始終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,,工作兢兢業(yè)業(yè),,任勞任怨。無論是戰(zhàn)爭年代,,還是新中國成立后,,父親都老老實實做人,踏踏實實做事,,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留下了一串堅實的足跡,。父親愛學習,喜愛音樂,、攝影,,在工作上是多面手。1962年,,他拍攝的“書記試驗田”新聞圖片曾在《山西日報》發(fā)表,,八十歲時還為我提供素材,撰寫《趙城文廟的記憶》等文章,,父子倆署名在《山西日報》和《臨汾日報》發(fā)表。九十年代中期,,我參與發(fā)起《趙城文化叢書》的收集整理工作,,父親更是大力支持,積極提供人物線索和古跡遺址,,成為其中幾集的編委和顧問,。
在我們心目中,父親是座山,,有取之不盡的蘊藏;父愛是本書,,是引導我們走向社會,處世立身的人生百科,。
小時候感到父親很高大,,很威嚴,,深不可測。但同時感到又親和又慈祥,。從初諳人事,,記憶中便是父親循循善誘的人生課程。先是生活習慣,,遵從“三年無改于父之道”的古訓,,父親教育我們要愛惜糧食:“米珠薪桂”,不能浪費勞動果實;路上碰到柴火要彎腰隨手撿起,,回家可以生火,。繼而吃飯要有禮貌,坐定后要等大人先動筷子,,“食不言,,寢不語”,不可嬉戲打鬧,,甚至端碗,、持筷的姿勢均作示范;及長又培養(yǎng)我們文明禮讓,說話和氣,,要“尊敬師長”“兄友弟恭”,,并且言傳身教,尊重和善待我們的老師,,營造我們的成長環(huán)境,。父親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記憶力和古文功底,他能順口說出春秋五霸,、戰(zhàn)國七雄的簡稱及全國著名景點和古跡的名聯(lián),,至于故鄉(xiāng)小城的亭臺樓閣和廟宇的對聯(lián)更是信手拈來,令我們欽佩稱奇,。父親一生儉樸,,家里孩子多,生活不寬裕,,他經常教育我們穿戴整潔即可,,不必奢華,“知足常樂,,容膝易安”,。不與同齡人比穿戴,要比懂事,,比學習,,記得小學時上寫字課,別人的字帖是“人手口……”,,我便是父親用隸體給我寫的雷鋒同志的話“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齊,,在工作上要與水平最高的同志看齊”,,這些都使我終身受益。
父親顧全大局,,善自律,,能隱忍,對我們影響至深,。他經常通過“管仲,、鮑叔牙”等歷史典故,要求我們寬以待人,,嚴于律己,。在單位努力工作,不給組織提要求,、添麻煩,。嚴格的家庭教育和耳濡目染,使我們從小養(yǎng)成了通情達理,、溫和,、善良的品格,老實人終究不吃虧,,我們憑著自己的努力都各得其所,,兄妹間素無芥蒂,使父母頗感安慰,。
得益于長子的緣由,,使我過多地汲取了父愛的養(yǎng)分和較為充裕的舐犢之情,以至年近七旬仍能接受耳提面授的教誨和諄諄告誡,,受益匪淺,。
從2019年8月1日早上,父親因突發(fā)腦梗住院到病情好轉回家調養(yǎng),,我們輪流陪伴父親渡過了這難忘的珍貴時光,。父親不曾遠去,半個多世紀的形影相隨和親情相伴的情景時刻浮現(xiàn)在我的眼前!
責任編輯: 吉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