挑燈汾水看山河
杭戰(zhàn)勛
汾河,,是厚重的黃土高原捧出的一軸畫。
“管涔之山,汾水出焉”,流出《山海經(jīng)》的汾河,在管涔并洪河,,于寧武接碾河;在婁煩匯嵐河,于古交納天池河、獅子河,、屯蘭河、大川河,。千涯萬壑中左突右沖,,掉頭向東,在太原合楊興河,、融晉祠泉;再復(fù)西南,,于祁縣、文水之間注瀟河,、昌源河,、象峪河、烏馬河;在介休走龍鳳河,于臨汾攜澇河,、洰河,、洪安澗、霍泉水;進侯馬牽澮河,,從運城萬榮后土祠畔浩浩蕩蕩沖入黃河……七百多公里的山環(huán)水繞中,,呂梁如屏、太行展幅,,一任汾河飽蘸山河秀色,,在山舞銀蛇、原馳蠟象中揮毫潑墨;在云蒸霞蔚,、氣象萬千中龍騰鳳舞,,描繪出黃土高原上一軸氣勢磅礴、生機盎然的千里河山圖,。
汾河,,是千年風(fēng)煙醞釀出的一闕詩。
漢武帝劉徹寫汾河的豪邁:“泛樓船兮濟汾河,,橫中流兮揚素波,。”
唐朝詩人李嶠寫汾河的壯美:“彼汾之曲嘉可游,,木蘭為楫桂為舟,。”
元代太原僧人小倉月,,寫汾河的“小清新”:“堤邊翠帶千株柳,,溪上青螺數(shù)十峰,海晏河清無個事,,畫樓朝夕幾聲鐘,。”
明代詩人張頤寫汾河的“煙火色”:“山銜落日千林紫,,渡口歸來簇如蟻,。中流軋軋櫓聲清,沙際紛紛雁行起……”
汾河重情,,唐代姚合在《送邢郎中赴太原》中寫“上將得良策,,恩威作長城。如今并州北,,不見有胡兵,。晉野雨初足,汾河波亦清,。所從古無比,,意氣送君行,。”
汾河尚義,,元代詩人元好問,,在汾河岸邊哭祭以命殉情的雁兒,以石筑丘,,留下令人惆悵千古的《雁丘詞》,。
汾河,是沉淀在民族記憶深處的一卷史,。
十萬年前,,遠古時期的丁村人,在這里用樸拙的石器,,敲擊出人類文明初始的火花;
五千年前,,三皇五帝之一的堯帝,在這里建立都城,,開啟華夏燦爛文明的先河;
三千年前,,秦國以糧船千艘,沿河而上,,救濟晉國饑餒,,見證“秦晉之好”;
兩千六百多年前,晉文公在汾河岸畔成就霸業(yè),,鑄就三晉煌煌史篇;
兩千二百多年前,,漢武帝劉徹泛舟汾河,寫下膾炙人口的《秋風(fēng)辭》;
一千多年前,,明代大規(guī)模移民,讓汾河岸邊的洪洞大槐樹,,成為天下華人的老家;
一百多年前,,偉大領(lǐng)袖毛澤東,揮毫寫下“春風(fēng)楊柳萬千條,,六億神州盡舜堯”,,讓堯舜之風(fēng),撫遍中華大地;
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,,讓走出《列子·仲尼》的康衢之謠,,唱遍中華大地,讓含苞于汾河岸畔的中國老百姓千年的小康夢想,,在更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綻放璀璨,。
汾河,是激蕩在時代風(fēng)華中的一朵浪,。
流出歷史的幽暗曲折,,涌入新時代的潮平岸闊,汾河,舒展開了她唐宋時期輸運萬木的瘡痍,,明清時期萬馬齊喑的哀傷,,“一泓清水、兩岸錦繡”是她譜寫在時代華章中的音符;“文化之河,、經(jīng)濟之河,、文明之河、文脈之河”,,是她踏響在新征程上的鏗鏘足音,。不信你看,從太原到臨汾,,從臨汾到運城,,那一處處沿河公園,繁木陰陰,、青草長長;那一座座飛架的橋梁,,貫通兩岸、車水馬龍;那一個個現(xiàn)代產(chǎn)業(yè)園,,編織夢想,、綻放旖旎;那一棟棟文化活動中心,傳承歷史,、承托未來……
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,,勤勞睿智的汾河兒女,正在“創(chuàng)新,、協(xié)調(diào),、綠色、開放,、共享”五大新發(fā)展理念指引下,,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強國汾河篇章,汾河珠翠,,在明媚的陽光下,,正熠熠生輝。
挑燈汾水看山河,,看到的,,是中華大地的錦繡壯美、鐘靈毓秀;
挑燈汾水看山河,,看到的,,是中華歷史的波瀾壯闊,縱橫捭闔;
挑燈汾水看山河,,看到的,,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,、博大精深;
挑燈汾水看山河,看到的,,是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,、堅韌不拔!
汾河,是一條風(fēng)姿綽約的生命之河,,她駐足黃土高原,,揮灑著如畫、如詩,、如史的風(fēng)骨,,那跳躍在陽光下的每一朵浪花,都是她的歌,、她的舞,、她深情的呼喚;
汾河,是一條愁腸千轉(zhuǎn)的母親之河,,她站在中華文明的源頭,,流淌著千年萬年的牽念。挑燈看汾水,,你是否看到了,,晝夜交替中那每一縷起伏的波紋,都是她不絕于耳的呢喃;
汾河,,是一條大氣磅礴的文明之河,,她走過的每一處,都書寫著歷史的滄桑與壯美;她泛起的每一道漣漪,,都蕩漾著文化的氣息,,沉淀著歷史的記憶;她踏出的每一步,都洋溢著“一聞天樂唱,,恭逐萬人和”的壯闊!
挑燈汾水看山河,,桂舟待催,蘭楫入波……
責(zé)任編輯: 吉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