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,,在我的農村老家里,,過年才能吃上一兩斤棉籽油,我親眼看到,,母親在準備過年的油條時,先把手洗的一干二凈,,然后坐上油鍋,,用早已發(fā)好的面,開始煮油條,,母親動作很快,,忙的手忙腳亂,母親說,,動作慢,,就熬油。能省點兒油就省點兒油,。等煮油條結束后,,母親總要把沾滿油的雙手去水缸里洗洗,目的也是為了洗凈雙手上那點油?,F(xiàn)在說起來這事兒,,也許讓如今的孩子恥笑,但做為過來人,,那種與貧窮相連的記憶讓我至今難忘,。
母親常說,吃不窮,,穿不窮,,數(shù)算不到必受窮。兒時過年里才有的水果糖,,是母親用雞蛋換的,;過年擺在桌上招待客人的那點餅干,也是母親用破舊的棉布換來的,,讓我吃上一兩塊,,也總是提醒我,用一只手接在嘴下,,吃完餅干,,掉下來的碎沫還要重新放到嘴里。至于過年的新衣裳,,我都是穿哥哥姐姐的舊衣,,那時,母親把舊衣拆開后,,上供銷社買點染布染料,坐上鍋開水,,放上染料,,把舊布重新染一下,,晾干后,再根據(jù)我的身材重新裁剪,,這樣,,我的過年新衣就有了,穿在身上,,同樣地開心過年,。而這身新衣,也就成了一年里唯一的衣裳,,破了再縫,,縫了再補,衣裳,,褲子補兩三個補丁是最平常的事,,在那個時期出生長大的人,又有誰沒穿過這樣的衣裳呢,?
如今,,市場繁榮了,生活條件好了,,母親仍難舍樸素的情結,,兒女們和她買來的新衣,總是在過年那幾天穿穿,,年過后,,就會放到箱子底,除非是走親戚,,才會又拿出來,,穿在身上?;貋砗?,仍舊放到箱子里。母親也常說,,有錢不買半年閑,。可母親的新衣,,閑的讓我們做兒女的心疼,,讓我們做兒女的流淚!
母親說,, 一年一節(jié),,人家有啥咱有啥,高不攀,,低不就,,這樣的日子最長久,。母親的話,是對年,,對日子的淳樸認識,,也是對生活的真切理解。這種勤儉的本分,,讓我們做兒女的受益著一生,,幸福著每天。
母親用自已的語言和行動編織的“勤儉”籃子,,很本色,,很傳統(tǒng),雖沒有華麗的裝飾,,但已經成為我們兄妹幾人永遠的“傳家寶”,,擁有這個“勤儉”籃子,就盛滿了日子的真情,,歲月的幸福,,年的吉祥如意。(郭領軍)
來源:臨汾新聞網
【責任編輯: 邱?!?/p>
責任編輯:臨汾新聞網編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