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影又名“影戲”,,俗稱“燈戲”,、“影子”。皮影戲曾流行于浮山,、襄汾,、堯都、侯馬和與臨汾毗臨的新絳等市縣,,它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,,觀看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而產(chǎn)生藝術(shù)效果的戲劇形式,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,,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,。臨汾皮影歷史悠久,主要活動場所在民間,,是廣大農(nóng)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形式之一,。
據(jù)老藝人相傳,皮影戲大約在清嘉慶,、道光年間由陜西傳入山西,,距今有二百余年的歷史。在制作方面,,取料以牛皮為主,,由于牛皮的韌性、透明性極強,,著色顏料甚為講究,,因而藝術(shù)效果頗佳。臨汾皮影的造型受陜西東路皮影影響,,影人高約33厘米,,裝飾性強。這與分布在孝義,、文水,、廣靈、靈丘,、渾源,、代縣等地的北路皮影有所不同,這些地方的影人造型和演出風格受北京西城派皮影影響,,早期用紙糊舞臺,,后改用紗蒙舞臺,。
臨汾皮影中比較有名的為“曲沃碗碗腔”。在晉南一帶,,以曲沃為源頭,,碗碗腔影戲先后傳播到蒲州、解州等地,。多少年來,,凡遇婚嫁喪葬、得子續(xù)后,,都肯出錢唱臺皮影小戲,。有些富裕人家,就連大牲畜下了駒也要請皮影戲熱鬧兩天,,以示祝賀,。而當?shù)氐钠び鞍嗌缇鶠榘朕r(nóng)半藝的臨時組織。農(nóng)忙種地,,農(nóng)閑唱戲,。在人員配備上大抵相同,都是“七緊八慢九消?!钡陌嘧?。意思是,只要有7個人,,雖然緊張,,但勉強可以開戲,如有8個人正好,,9個人就比較消停,。
最早,皮影戲沒有固定的場所,,都是臨時搭臺,。唱完拆掉,再唱再搭,。在晉南一帶,,素有“七長八短”之說法。即七根長椽,、八根短椽就可以搭就一個皮影戲臺,,非常簡便。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、進化,,以及其他種種原因,皮影藝術(shù)趨于衰敗,,皮影班社幸存者無幾,,到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初期,都改為真人扮演角色,,搬上了戲曲舞臺,。
這正是:三尺生絹做戲臺,全憑十指逞詼諧;有時明月燈窗下,,一笑還從掌握來,。(錫剛)
責任編輯: 吉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