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汾新聞網(wǎng)訊 浮山縣張莊鎮(zhèn)佐村本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村莊,卻因《弟子規(guī)》成了聞名十里八鄉(xiāng)的文化名村,。近日,,記者走進浮山,了解《弟子規(guī)》在浮山的歷史和文化,。
“弟子規(guī)搖籃,,賈存仁故里”,走進浮山縣張莊鎮(zhèn)佐村,,村門樓兩側(cè)的大字赫然映入眼簾,。14年前,賈存仁的墓被意外挖開后,,浮山縣三晉文化研究會的工作人員多次走進佐村,,深入挖掘《弟子規(guī)》文化,努力把《弟子規(guī)》打造成浮山的一張文化名片,。
“賈存仁和他父親的墓被發(fā)現(xiàn)后,,兩塊珍貴的墓志銘引起了人們的注意,,更引起了我們浮山縣三晉文化研究會的高度關(guān)注?!备∩娇h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奇志介紹,,“兩塊石碑的出土,為我們研究《弟子規(guī)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支撐,?!?/p>
2008年夏秋之交,佐村修建鐵廠,,打地基之時挖出古墓葬一座,,盒子石碑兩塊,經(jīng)現(xiàn)場人員辨識石碑主人為賈氏,,便立刻通知佐村村民,。佐村人都姓賈,村民聞訊趕到后,,只見墓地上放著幾堆骨尸和兩塊石碑,,村民把石碑拉回村里,把幾堆骨尸寄放在了荒野土崖下的一間土窯洞里,。
消息迅速傳開后,,張奇志迅速組織成立了研究小組,帶領(lǐng)精兵強將對石碑進行了破譯,。經(jīng)過數(shù)日研究,,終于找到了答案。兩塊石碑,,一塊為賈存仁的墓志銘,,另一塊為賈存仁父親賈皇寶的墓志銘。據(jù)清代光緒版《浮山縣志》載:賈存仁,,字木齋,,浮山佐村人,生于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,卒于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……著有《等韻精要》及《弟子規(guī)正字略》諸書行世,。
《弟子規(guī)》是一本外修行為內(nèi)修心性的典范作品,有“人生第一步,天下第一規(guī)”之美譽,,已被天下華人所熟悉和誦讀,,還被稱為“開蒙養(yǎng)正最上乘”的讀物,三字一句,,兩句一韻,,抑揚頓挫,瑯瑯上口,包含著中國傳統(tǒng)道德的思想精華,。
史料記載,,《弟子規(guī)》原名是《訓(xùn)蒙文》,作者為清代降州李毓秀(1647年-1729年),,字子潛,,后于乾隆年間經(jīng)賈存仁重訂并改名,所以出現(xiàn)清版《弟子規(guī)》署名為“降李毓秀州原,,浮山賈存仁重訂”的雙排名現(xiàn)象,。十幾年來,浮山縣三晉文化研究會和以山西師范大學(xué)仝建平教授為主的諸多專家學(xué)者對石碑及歷史資料進行了研究,、考證,,召開數(shù)次專題研討會,肯定了賈存仁對《弟子規(guī)》的重大貢獻,。
十四年來,,浮山縣三晉文化研究會、各方專家學(xué)者等為了弘揚《弟子規(guī)》,,付出了很多辛勞,。但是,這位對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有著重大影響的先賢賈存仁,,尸骨被挖后,,竟一直無法入土為安。
賈氏族人賈在臣說:“族譜記載,,賈存仁為賈氏13世,,我為17世,每次想到先輩仍然無法安葬,,心里愧疚難受,。”
賈在臣介紹,,今年清明前夕,,在社會各界、鐵廠和村民的努力下,,先賢賈存仁的尸骨得以順利安葬。入土當天,,200余人參與并見證了賈存仁及父親入土為安,,浮山縣委宣傳部、三晉文化研究會,、文旅局,、文聯(lián)等單位的同志也來到現(xiàn)場,見證了這位中國歷史文化名人的安葬儀式。
“作為賈氏后人,,一直覺得非常愧疚,,今天先祖賈存仁得以重新安葬,我們心里安慰多了,?!辟Z在臣說,“希望我們族人能夠團結(jié)起來,,努力把賈氏祠堂進行修繕,,不能讓這些文物毀壞在我們的手中?!?/p>
浮山縣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蓋丹是《弟子規(guī)》文化的研究者和收藏者,。十余年來,他無數(shù)次走進佐村,,探尋國粹《弟子規(guī)》在浮山的歷史印記,,想方設(shè)法收藏了近百份研究《弟子規(guī)》文化的拓片、畫像及各種版本的《弟子規(guī)》書籍等資料,,為研究《弟子規(guī)》文化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,。
張奇志表示:“希望更多的人關(guān)注我們浮山,關(guān)注賈存仁,,因為《弟子規(guī)》不僅僅是我們浮山的文化,,更是中華的文化、全世界華人的文化,?!?/p>
記者 高峰 張春茂
責(zé)任編輯: 吉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