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揪片俗稱“鱉跳崖”,,是候馬,、臨汾一帶人們熟悉的地方傳統(tǒng)小吃。家住東關的張女士,,作為地道的老臨汾人,,她在夏天尤其鐘愛水揪片。
其實,,水揪片不難做,,但說起它的來歷還有一段小小的故事。其來歷要追溯到清末民國初年一對農(nóng)村夫婦吵架之事,。民國年間,,在晉南城鄉(xiāng)流傳著一出叫《劉三做飯》的古裝戲,演的就是這個故事,。一天,,劉三下地回來,又餓又累,,而他老婆還沒有做熟飯,,倆口子就吵鬧起來,各說各有理,,結果兩人換了工,,劉三操持家務,老婆下地干活,。中午時分,,劉三睡覺醒來,急忙生火做飯,,不料面和硬了,,就一邊往面上倒水,一邊用手扎,,越扎面越軟,,無法上案搟面條,就干脆用手逐塊揪成薄片,,投入鍋中,。誰知煮熟撈出后,配以澆頭,,軟綿筋道,,甚是好吃,就起名叫“鱉跳崖”,。長期以來,,水揪片不僅成了家常快速面食,,而且也用以招待客人,。
在夏天,人們懶于做復雜的食物,,但是水揪片就不一樣了,,張女士說,夏天吃這個,,既簡單又美味,,具體做法可以參照下面的步驟哦!原料:精面粉500克,,清水250克,,植物油50克,胡蘿卜50克,,白菜葉100克,,粉條100克,蔥花,、姜末,、蒜片、味精,、花椒,、醬油、精鹽各少許,。
制法:
1.將面放入盆內(nèi),,加涼水和成面團,再用手蘸少許水把面團逐漸扎軟揉光,,蓋濕布稍醒待用,。
2.粉條煮泡至軟,蘿卜洗凈切成菱形小片,,白菜葉切成小塊備用,。
3.鍋上火加食油、花椒,,油熱后放入蔥,、姜,、蒜熗鍋,再放入蘿卜片,、白菜塊,、粉條絲略煸炒,而后加少許精鹽,、醬油,、味精調味,倒入足夠的清水燒開,。
4.面醒好后,,盆內(nèi)注入涼水,淹沒面團,,雙手在水中將面團揪成銅錢大的小薄片,,逐片投入開水鍋中(水不離面,面不離水),。面團揪完煮熟時將剩余的面糊也一并倒入鍋中,,大火燒開,略煮片刻即成,。連湯帶面同食,。
特點:味道鮮香,軟綿可口,。(遆紅戎)
責任編輯:劉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