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喬忠延
元代戲劇搖籃
元代平陽戲曲的繁盛還可以從戲曲舞臺看出來。
全國現(xiàn)存的元代戲臺僅剩8座,,而臨汾就有5座,。舞臺多自然是因為演藝賽事紅火,,由此也可以看出,,元代的平陽確實是戲劇中心。
平陽之所以會成為元代戲劇中心,,是由于歷史文化源遠(yuǎn)流長,,千秋滋養(yǎng),,才孕育出這樣的藝術(shù)花朵,。平陽大地,,文化深遠(yuǎn),傳說黃帝的史官倉頡在這里造過漢字,,堯時期誕生過中國最早的詩歌——《擊壤歌》,。
《擊壤歌》不僅口誦歌唱,,而且游戲時手舞足蹈,,已有了表演的萌芽,。以后又有虞舜時期的《南風(fēng)歌》,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《唐風(fēng)》,、《魏風(fēng)》也誕生在晉南文化沃野,。到了春秋時期,晉國已經(jīng)鑄成了編鐘,,禮儀樂器完備成型。秦始皇東渡蒲坂后,,鼓樂響道,,驚天動地,。漢武帝泛舟汾陰,,高誦《秋風(fēng)辭》,。
這些文化基因都有利于戲曲文化的茁壯成長,。
北宋年間,,平陽地區(qū)已有了萌芽狀態(tài)的戲劇藝術(shù),,如滑稽戲,、歌舞戲,、百戲技藝,、傀儡戲,、影戲等,,均在民間廣為流行,。到了金代,,平陽戲曲演出已經(jīng)初具雛形,。
這可以從1959,年侯馬市西郊一座金墓出土的戲臺上看出,。這座金代墓葬的主人是董明,,建于金大安二年(公元1210年),。戲臺為十字歇山頂,,臺口有兩根柱子,,后面砌有磚墻,,能夠3面觀看,。戲臺上有5個彩繪戲俑,,是金院本中的5個角色,引戲,、副末、裝孤,、末泥和副凈,,這就讓人們看到,金代時期的平陽戲劇演出已經(jīng)普遍,連墓中陪葬也少不了流行的戲劇,。所以,,元代平陽戲曲的興旺發(fā)達(dá),,不是無源之水,,而是一脈相承,,源遠(yuǎn)流長。
責(zé)任編輯:付基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