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汾新聞網(wǎng)訊 最近有外地朋友來臨汾,,讓推薦一下臨汾的特產(chǎn),,首先想到了石子餅,因為其味美,、易攜帶等特點,,成了送給朋友的最佳小吃。
如今,,臨汾的大街小巷上,,美味小吃琳瑯滿目,但要是說出幾個臨汾特色,,卻也是如數(shù)家珍,,而石子餅就是這不可多得的當?shù)孛朗场K粌H具有油酥咸香,、營養(yǎng)豐富,、易于消化,、耐貯等特點,而且因為其制作手法獨特深受人們喜愛,。
別小看一個小小的石子餅,,要說起它的來歷,也大有來頭,。
石子餅名稱說法多
在百度搜索石子餅時,,出現(xiàn)了這樣一條信息:唐代石子餅又叫石鏊饃,是貢品,。永濟相傳,,崔鶯鶯與張生相愛受阻,鶯鶯托紅娘每日買石子餅送張生,,因此蒲坂人還將這種餅稱為‘鶯鶯餅’,。正德年間,明武宗曾出京品嘗‘疤餅’,。1937年,,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駐晉辦事處移駐臨汾縣劉村鎮(zhèn),群眾制作‘堯王餅’來慰問,?!庇纱丝梢姡@石子餅可能經(jīng)過時代變遷和地域的不同,,在名字上略有不同,,臨汾翼城石子餅,又叫圪烙桃,,而在平陽一帶,,又稱作堯王餅,亦稱石子饃,,并被冠以華夏第一餅的稱號,。雖然名字不同,但在制法上卻是大體相似,,幾乎都是把餅胚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面烙制的,,而且也都與“石”字相關(guān)。究其歷史,,最早可能追溯到石器時代,。
石子餅的傳說
查閱相關(guān)資料,在《晉食縱橫叢書――名食掌故》一書中,,記載了最早關(guān)于石子餅的歷史,,石子餅也被稱堯王餅,可遠溯到石器時代,是先民由生食轉(zhuǎn)入熟食之后,,最原始的食品加工方法,。
相傳:神農(nóng)時食谷,加米于燒石之上而食之”《古史考》),,即把谷粒平攤在薄石片上,,在下面燒火焙熟。用石料作傳播介質(zhì)的烹飪方法是多種多樣的,,其中有些方法現(xiàn)今還在使用,,如秦晉風味小吃“石子饃”就是一例。遠古用石燔法烹飪時期,,烹飪學中稱之為“石烹時代”,。到了周代,有記載“燔黍,,以黍米加于燒石之上,,燔之使熟也”,當時“燔黍”的食物,,就是將小米置于燒燙的石片上烙熟,,供人食用或祭祀神鬼的。這說明“石子饃”便是古代的“燔黍”演變而來,。
可以說,這一源于古時代的石燔法,,是上古烹飪技術(shù)在今天的余韻,。到了唐代,石鏊饃”曾作為貢品,,奉獻給皇帝品嘗,。清代,石子饃的做法得到推廣,,并一度流傳到江南,。大名鼎鼎的《隋園食單》的著者袁枚,嘗了石子饃后,,大為贊賞,,稱之為“天然餅”。
石子餅的制法
石子餅是用燒熱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制成的饃,,主要是利用石塊傳熱慢,,散熱也慢,布熱比較均勻的特點,,以達到控制火候的目的,。它油酥咸香,經(jīng)久耐放,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,,就連外賓吃后也大加贊賞,。
在平陽廣場附近的一家石子餅店鋪里,記者見到了現(xiàn)場做石子餅的過程,,并且店家介紹,,石子餅不僅具有油酥咸香、營養(yǎng)豐富,、易于消化,、耐貯等特點,而且由于其制作手法的獨特而深受人們喜愛,。
制法:原料配方:面粉500克,,食用油2兩,雞蛋,、精鹽(或糖)、食用堿各適量,。
1,、面粉加入適量清水,加入精鹽(或糖),、食用堿,、食用油和成面團,反復揉勻揉透,,分切成小面團,,用搟面杖搟成銅錢厚薄的圓形餅坯。
2,、將洗凈的石子放入鍋內(nèi)用小鏟不停地翻動加熱,,使其均勻受熱后,再將一部分燒熱的石子取出,。
3,、將餅坯置于鍋內(nèi)燒熱的石子上,再把取出的石子蓋在上面,,上焙下烙數(shù)分鐘至餅色金黃即熟,。熟后小心揀出上面的石子,以免破損石子餅,,切記底火不宜太旺,。
產(chǎn)品特點:色澤金黃,表面凸凹不平,,別具一格,,咸口味的油酥咸香,,脆利爽口。甜口味的甜而不膩,,味道醇厚,。(遆紅戎)
責任編輯:王偉